目前分類:二十一世紀工作論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第四部】從過剩到繁榮

 

第12章 財富論

就和棒球一樣,經濟價值基本上是社會性的。

就像棒球一樣,生產力與稀少性等因素會形成形塑社會的獎賞分配,且協商詮釋決定獎賞分配的關鍵因素。

就像棒球一樣,所有參與經濟活動的人都很容易說服自己,他們才是最重要的參與者和真正的價值創造者,他們的努力才應該獲得最大的獎賞。
但如果我們以為可以將全部工作交給看不見的手去處理,恐怕是自欺欺人。
如果放任不管,看不見的手就只是有權者重重的拳頭。

人類的財富是社會性的。
但此財富的分配並不是以市場為基礎,或社會上關於誰應得到什麼的觀感,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四部】從過剩到繁榮

 

第11章 勞力過剩政治學

上個世代,人們第一次感受到數位革命的強大影響,那也是政治上高度講求中庸與共識的時代。

這個時代已經告終。
因為人們對經濟整合的成果感到不滿,在世界各地都激發了內向型(inward-looking)的政治運動。

 

  • 你的、我的和我們的

經濟成長的性質會影響政治的優先順序。

自由化的結果各國很不一樣。在中國與印度,自由化發揮了原先預期的結果。
在富裕世界,情況大不相同。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四部】從過剩到繁榮

 

第10章 為什麼提高工資如此困難

目前,世界經濟的運作架構深植於一個受到稀少性所限制的工業化環境。
這個環境與數位時代的技術進展交互作用,導致勞工陷入困境。

 

  • 提高工資的困難

對於先前工資低於此新的最低工資且調升後還在就業的人而言,毫無疑問可因此提升工資。
有趣的是,有證據顯示,調高最低工資也可讓工資原本就高於最低工資的人跟著調高。

但若本書是正確的,那麼最低工資提高很多之後,必然會導致聘僱與就業大量減少。

如果低工資被視為低技能勞工能夠就業的主要機制,強制提高工資必然導致低就業。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部】當數位經濟出差錯

 

第9章 長期停滯的禍害

問題在於成長的利益並未流向勞工。
當購買力沒有流向那些想要且需要花錢的人,經濟無法表現得太好。
除非市場或政府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讓成長的利益廣泛分配,否則世界將面臨嚴重的危機再次發生的風險。

像大衰退這類經濟不景氣都是發生在需求不振的時期。

富裕世界的很多地方,以及比例極高的新興世界,似乎陷入慢性需求不振的時代。
這種經濟學家所謂的「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的狀況與經濟擴張疲軟脆弱有關。
世界一部分地方的長期停滯可能會變成類似經濟的黑洞,將別的經濟體吸入需求不振的陷阱。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部】當數位經濟出差錯

 

第8章 零發展國家的超全球化

分析現代工業史,就是新興世界的經濟愈來愈落後於富裕世界。
富國的財富能夠成長,仰賴的是技術訣竅(技術資本)。

過去二十年,這個模式以驚人的方式瓦解,因為多種經濟因素家在一起,
由於這些人進入全球勞動市場,促成了全球中產階級的興起——壓縮了富國低技能勞工的收入。

但很重要的是,此新興市場的繁榮並不是建立在制度的普遍改善,
這兩國(中國與印度)(甚至是整個新興世界)都未發展出深刻的社會資本,而社會資本正是富國能夠以穩定可靠的步伐成長超過百年的原因。

現在新興世界的快速成長時代將要結束了。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部】當數位經濟出差錯

 

第7章 一%富人的遊戲場

少數幾個菁英城市最能清楚顯示數位革命如何讓經濟機會集中在少數人身上,以及有心追求更公平分配機會的人所面對的挑戰。
城市的富人是舒適的領地,富人會希望一直維持那樣。

 

  • 距離的生與死

經濟力幾乎總是在地理上高度集中。

城市會繁榮成長,是因為經濟學家所謂的規模報酬遞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城市愈大,生產力愈高。
若沒有愈來愈高的報酬,程式無法擴展到非常大的規模,心儀入者會讓城市變得更擁擠更不愉快,但不會讓本地經濟更有生產力。

大型都會經濟能提供高度專門化的機會,而專門化能提升生產力。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部】數位經濟的發展模式

 

第6章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的報酬愈來愈高,數十年來一直被用來描述社會網路以及網路之間流動的資訊(包含信念與價值)。

用社會資本這個名詞來代表會因環境而改變(contextually dependent)的技術訣竅,
當關鍵多數的人一起分享時,這種技術訣竅才有價值。
成功企業之所以成功,與社會資本的關係愈來愈大,
意思是員工對於公司的做事方法必須有共同的瞭解,這比公司使用的機器或握有的專利更有價值。

事實上在各個社會,決定收入的高低、成長與分配的最重要因素,是社會資本的深度——每位勞工的社會資本(如果我們能量化的話)。
社會資本看不見也無法交易,無法輕易測量,唯一的例外也許是作為剩餘來看待——亦即可測量的東西都測量完之後的剩餘部分。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部】數位經濟的發展模式

 

第5章 資訊處理的有機體:公司

富裕國家的經濟價值大部分是由大公司創造的。
當探討執業的演變以及技術變革等經濟變遷對勞工的影響時,公司的經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公司是很複雜的機構,而且愈來愈兼具社會性質。

在現代經濟,小產品製造者所佔的活動量正在縮減。
高價值服務的販售者所佔的比例愈來愈高——例如提供專業知識給公司,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新的網路小物件,以便發揮最大生產力。

數位時代的工作者多半是在處理資訊(尤其是從事高生產力工作且薪資優厚者)。

半世紀的改變,典型的公司結構會隨之更動——變得精簡許多。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部】數位經濟的發展模式

 

第4章 物以稀為貴

歷史上,勞動市場的命運,一向取決於一個關鍵因素,亦即要看勞工這項生產要素是否短缺或充裕。

事後證明網路熱潮中的創業者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多:從一九九六到二OOO年,矽谷的創業比例低於美國經濟其他領域。
當時大公司的勞動條件實在太舒服,跳槽或創業都不那麼有吸引力,因為勞工極度短缺。

創業率較低是因為資本比不過勞工,資本並不稀少,但勞工比較少

但勞工不是科技繁榮的最大贏家,土地才是。
事實上,在繁榮時期當地居民是淨流出的。

把人趕跑的因素是比勞工短缺更強大的稀少性:住房。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部】數位革命與勞力過剩

 

第3章 尋找更好的海綿

有時候工作的出現讓人意想不到。
面對技術的變遷——不論這變遷會帶來怎樣的就業機會——謙卑的態度通常是明智的。

問題純粹在於勞動力過剩。

新技術愈來愈有能力淘汰昂貴的勞工,且這個能力通常被導向勞工佔據生產成本很高比例的產業。

 

  • 藍領機器人

未來的就業機會將因自動化的能力勞工過剩的問題而嚴重受限。
這兩個因素會聯合起來造成就業的三難:新型式的工作可能最多只能滿足下列三個條件的兩個: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部】數位革命與勞力過剩

 

第2章 管理過剩的勞力

若要合理廣泛的感受到經濟改變的益處,被機器人或軟體取代的勞工必須能找到新的經濟利基。

但勞工從衰微的產業重新分配到成長產業的過程,從來都不是很順利。
任何中央政府都無法溫合地將人們從逐漸消逝的就業形式引導到更有發展的形式。

高技能勞工會因為新技術而提高生產力,
這樣的生產力係建立在某種程度的教育和訓驗上,那不是被取代的工廠勞工或甚至多數勞工能企及的。
這些人被迫去競爭那些機器無法作的低技能工作,
太多人謀求這類工作的結果使得薪資變低,更擴大貧富不均。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部】數位革命與勞力過剩

 

第1章 通用技術

技術的進步曾經是你可以直覺感受到的東西。
這樣的東西在你的周遭都能看到,讓你的世界整個翻轉。

對照之下,過去六十年的生活相當寧靜。
經過這麼長時間溫和的經濟革命,我們很多人以忘記經濟的進步曾經呈現不同的步調。

有些經濟悲觀主義者認為速度減緩是不可逆轉的。
他們指出,技術的進步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達到高峰,被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是因為英國能夠控制蒸氣動力,促成最好的工廠繁榮期)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二十一世紀的生活與勞動

過去幾十年,依通膨調整後的薪資在許多富國幾乎都沒有成長。

流向勞工的收入比例愈來愈低。

勞工之間的貧富不均急遽惡化,收入最高者所佔的收入比例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技術的變化如此快速,為什麼全球的就業機會增加了,
但薪資及生產力的成長卻讓人失望。

 

  • 勞動力過剩的原因

數位革命從三方面改變了工作:自動化、全球化、少數高技能勞工的生產力提高。

數位革命產生勞動力過剩的現象:人力資源過於豐富。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