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當數位經濟出差錯

 

第8章 零發展國家的超全球化

分析現代工業史,就是新興世界的經濟愈來愈落後於富裕世界。
富國的財富能夠成長,仰賴的是技術訣竅(技術資本)。

過去二十年,這個模式以驚人的方式瓦解,因為多種經濟因素家在一起,
由於這些人進入全球勞動市場,促成了全球中產階級的興起——壓縮了富國低技能勞工的收入。

但很重要的是,此新興市場的繁榮並不是建立在制度的普遍改善,
這兩國(中國與印度)(甚至是整個新興世界)都未發展出深刻的社會資本,而社會資本正是富國能夠以穩定可靠的步伐成長超過百年的原因。

現在新興世界的快速成長時代將要結束了。
數位革命使得成長速度減慢,未來會讓窮國更難複製過去二十年的成績。
就創造富國的收入所需的社會資本來說,富裕經濟體將再次掌握近乎獨佔權。

 

  • 辛苦迎頭趕上

平均而言,新興世界將大約一百三十年的發展壓縮在短短四十年多一點的時間裡。
不過,「平均而言」這個限定詞值得記在心上:即使在一國之內仍存在很大的收入甚鉅。

 

  • 唯一重要的問題

在富裕經濟體,人們了解什麼樣的社會、經濟與政治行為才是適當的。社會通常會鼓勵個人表現這些行為。

從歷史上來看,富國常富而窮國恆窮,「貧」與「富」是穩定的均衡。
富國會致富是因為在很長的時間裡以溫和的速度成長。窮國會有短暫的急速成長,但通常急遽反轉後結束:
窮國鮮少能讓成長速度維持夠快夠長到可以從窮國躍升到富國的地位。

遺憾的是社會科學家對於社會資本如何發展起來,並沒有找到讓人滿意的解釋。

 

  • 過度全球化與新興市場的爆發性成長

中國崛起。

中國的成長也確立其「超級貿易國」(mega-trader)的地位,成了亞洲工廠的樞紐。
中國的崛起還透過另一個機制讓整個新興世界的財富過得提升,就是以中國為核心的貿易網持續成長。

過去一個經濟體要成功打入出口市場,必須發展完整的能力。
但供應鏈貿易改變了一切。
突然間,只要有便宜的勞力與相對少量的能力,就足以參與進步產品的生產。

供應鏈貿易對全世界的新興經濟體都有助益。
但「亞洲工廠」的興起是供應鏈革命造成的最根本影響,因此促成的超全球化,
讓數以億計的低薪勞工被推去與富裕世界的低技能勞工直接競爭,讓中國提升到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地位。

 

  • 數位落差

新興市場的大繁榮現在結束了。
近因是中國經濟不可避免的減緩。

隨著中國的經濟變得更像富裕世界,會愈來愈遭遇到富裕世界同樣的問題:
成長的重點變成是要知道可利用新技術做什麼,以及應該做什麼有用的事。
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也許不太適合做這些決定。

歷史上,成功的經濟發展幾乎總是不脫工業化,是否可透過另一種策略達成難以定論。

工資上漲時,窮國卻比較容易因產業提早流失而受影響。
如同第六章所描述的,經濟活動的逐漸去物質化也在削弱以工業為基礎的發展方式,
而在超全球化之前,這是一個國家駔可能取得脫貧保證票的方式。

開發中國家發現這波革命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困難。
知識愈來愈重要(其他成本來源愈來愈不重要),代表對富裕世界的公司而言,將任何東西移往海外的益處愈來愈小。

回國生產主要是因為在生產作業的知識密集度提高,這表示無技術勞工的成本差異不再那麼重要。
果然,真正發生回國生產現象的地方也並沒有帶回低技術勞工的大量就業。

有些經濟體希望利用低價勞動力攀上供應鏈,為自己建立產業立足點。
因為勞工實在太便宜,使用人類替代現有的技術仍然很划算。
但在這些情況下,企業會想要在貧窮經濟體設廠,就是因為不需要運用較複雜的技術。
因此,他們即使會將技術知識移轉給當地勞工,也是非常有限,原本可通往更富生產力、更複雜經濟活動的梯子也等於被移除了。

 

  • 再次被排除在外

如果新興市場成長的時代能誕生出一種新的發展模型,
可能會是在開發中經濟體發展出一個小區塊,致力培養社會與技術能力,投入知識密集的全球經濟裡與他國競爭。

致富的關鍵不在快速成長,要擠身富裕世界並維持不墜的關鍵是持之以恆。
重點是要持續維持平均為正數的溫和成長,還要達到長期的技術進步與政治穩定並存的社會狀態。

要縮短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大規模移民一直是明顯但難以實現的解決方法。

先進的經濟制度雖能維持長期的經濟成長,在超全球化與快速技術變革的時代,卻不易讓大眾持續支持讓人不安的改變。
現在,正當窮國的成長出現讓人憂心的減速,先進經濟體與全球經濟正面臨緊縮開支的窘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