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數位經濟的發展模式

 

第6章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的報酬愈來愈高,數十年來一直被用來描述社會網路以及網路之間流動的資訊(包含信念與價值)。

用社會資本這個名詞來代表會因環境而改變(contextually dependent)的技術訣竅,
當關鍵多數的人一起分享時,這種技術訣竅才有價值。
成功企業之所以成功,與社會資本的關係愈來愈大,
意思是員工對於公司的做事方法必須有共同的瞭解,這比公司使用的機器或握有的專利更有價值。

事實上在各個社會,決定收入的高低、成長與分配的最重要因素,是社會資本的深度——每位勞工的社會資本(如果我們能量化的話)。
社會資本看不見也無法交易,無法輕易測量,唯一的例外也許是作為剩餘來看待——亦即可測量的東西都測量完之後的剩餘部分。

 

  • 資本與社會資本

資本與社會資本不同。
資本是具有生產力的財產,包括建物,機器,電腦以及勞工用以創造人們想要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所有東西。

物質資本——建物與電腦等等——會形塑人們在職場上的表現。
社會資本——我們腦中的行為模式——也會。

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成長仰賴制度的品質,尤其是促成各國生活水準巨大歧異的極長期成長。
有了這些遊戲規則,才可能長期投資在教育或物質資本或智慧財產。

社會資本是只在特定社會情境下才具有價值的個別知識。
社會資本之異於人力資本,在於前者仰賴關鍵多數的思想才能發揮作用。

至少就經濟學而言,公司要花大筆金錢使用市中心的辦公室並不是毫無理由,目的是培養社會資本。
但社會資本雖活在那些維持經濟運作的人們腦中,利益卻不成比例地流向金融資本的所有者中。

 

  • 資本的興起與馴化

馬克斯在這種發展模式(一八四八年)裡看到勞資不可避免形成對立關係。
馬克思認為這套體系無法一直維持下去,兩項災難之一終將促成體系的終結。
一種是資本家將累積太多財富,以致可在投資獲利的機會逐漸減少到完全沒有,
或者這種情形還未發生,便因財富大量累積在資本家中,而先引發勞工起來革命。

事實上兩者都未發生。

但社會也並不是真的非常和諧。
如同皮凱提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所說的,經歷了二十世紀前半的動亂才消除十九世紀發展起來的貧富不均。
催生出全新的國家結構,這個結構確保二次大戰剛結束那幾十年的快速經濟成長能維持高度平等。

 

  • 社會資本再興起

老闆花心力灌輸勞工紀律和順從,這是在投資特定形式的社會資本。

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全球化,同時富裕經濟體的生產與貿易也走向「非物質化」(dematerialized)。
非物質化歸結起來是指生產的成品價值歸諸服務的比例提高。

在去物質化的經濟哩,資訊的流動最重要。社會資本就是主宰資訊流動的人力密碼。

社會資本的崛起也讓那些擁有大量技術勞工的大城市更繁榮。

工業革命初期,資本讓勞工的生產力大增,導致有效勞動力過剩。
資本投資有助於加速經濟成長,但成長的利益絕大部分流向利潤——資本所有者——直到資本投資的機會稍微減少才改觀。

數位革命讓這段歷史重演,新數位科技的聰明應用再次造成有效勞動力過剩。
但這次我們遭遇到一些困難。投資社會資本雖能促進成長,但只限於能夠促進消費的範圍。

 

  • 超越公司的社會資本

有些形式的社會資本能夠與經濟成長共存,有些則不行。
在富裕國家,規範與制度會鼓勵人們以聰明的方法應用新構想創造獲利,
創新者也會安心地相信,努力的結果終將能在市場上獲得公正的評價,賺到的任何利潤都不會不公不義地被其他人或政府搶走。

整體而言,國家並不是很善於鼓勵其他國家累積社會資本。
所幸有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可以提升每個人的社會資本:接受社會資本貧乏國家的人民進入社會資本豐富的國家。
要深化社會資本,駔可靠的方法是讓人們從低社會資本的地方移往高社會資本的地方。

 

  • 如何分配社會資本的報酬

過去一個世代,社會資本的報酬不成比例地流向那些掌握最大協商權的人,
也就是最高主管、物質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所有者、地主。
社會資本的利益愈來愈大,為數龐大的勞工卻未能要求分到多少(雖則社會資本就保存在他們的腦子裡)。

過去,社會資本的核心是一種休戚與共的心態,著重在努力讓成熟產業的報酬能以大家所接受的方式分配。
然而當發生重大的技術革命,過去的經濟「支柱」產業不再那麼安穩,
社會資本的核心變成適應與創業,其基礎是運用新事業裡的新技術來創造獲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