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數位革命與勞力過剩

 

第3章 尋找更好的海綿

有時候工作的出現讓人意想不到。
面對技術的變遷——不論這變遷會帶來怎樣的就業機會——謙卑的態度通常是明智的。

問題純粹在於勞動力過剩。

新技術愈來愈有能力淘汰昂貴的勞工,且這個能力通常被導向勞工佔據生產成本很高比例的產業。

 

  • 藍領機器人

未來的就業機會將因自動化的能力勞工過剩的問題而嚴重受限。
這兩個因素會聯合起來造成就業的三難:新型式的工作可能最多只能滿足下列三個條件的兩個:
(一)高生產力和高薪資
(二)抗自動化
(三)有潛力雇用大量的勞動力

例如:壓裂業的工資不錯,因為生產的產品價值高,工作目前也還無法輕易自動化。可惜這項工作無法擴大規模。
當就業人口呈現指數性成長便會使得產出大增,從而壓低石油與天然氣的價格,縮減進一步的成長。

 

  • 成本病與創造就業的缺點

很多服務業(包括重要部門如教育)會出現一種稱為鮑莫爾成本病(Baumol's Cost Disease)的現象。
經濟學家認為,工資應該與生產力約略相符,然而薪資未必是這樣運作的。

隨著經濟成長與發展,有些產業的生產力會變得高很多,生產力提高使得工資上漲。
但在這些生產力成長很緩慢或甚至沒有成長的所有服務業,薪資通常也會逐漸上漲。
餐廳和理髮廳被迫調高薪資,雖則員工未必更有生產力。高生產力的公司會讓整個經濟體的生活費用全部拉高。

鮑莫爾成本病是指:由於整體經濟變得更富裕更有生產力,很多重要部門的成本常會隨著時間而提高。

這種發展模式一般被認為是不好的,此所以教育和醫療衛生的費用那麼高。
因為其他經濟領域的生產力大增,釋出的勞動力會被低生產力的海綿吸收。
但從很多方面來看,這是對未來的悲觀預測,例如暗示重要的公共服務永遠不會變的更便宜、更容易取得。

但數位革命蘊藏著改變此發展模式的潛力。

在很多教育情境下,以這些課程(MOOCs)取代親自講課是有道理的。
對多數學生而言可能和以前一樣好,但對學生和大學而言都便宜很多,雇用的平庸教授也會少很多很多。

技術能在某種程度內改善成本病,可能為消費者創造更優質更平價的經驗,但工作機會將少了很多很多。

教育和醫療衛生是上一代龐大的勞力海綿。
但數位革命帶給我們的主要希望,在於讓這些部門變得更優質更平價。

 

  • 新經濟,低薪資的基礎

網路確實創造了有趣的新經濟利基,不但擴充了市場的規模,同時也讓人們更容易在市場裡找到自己確切想要的。
隨著市場的擴大,可以專門化的經濟領域會增多,
如果有更多潛在顧客,生產者便不需要吸引整體市場的一大部分消費者才能賺錢。

我們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勞動市場,讓勞工專業化到很高的程度,然後仰賴網路創造的大眾市場,
讓他們找到顧客或雇主,願意為那項特別的專門技能付出高價?
有些情況下答案顯然是肯定的。例如:Youtuber。

有分析師認為,這類利基工作可能成為「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一部分,為很多人提供額外的收入和工作。
也許一段時間後零工經濟會變成正規經濟。

問題在於零工經濟是否會導向三難困境的暫時解除。
例如:若要勉強激發需求,價格必須降低,又代表著公司必須降低,從而使得該服務吸收勞工的能力降低。

未來比較可能發生的情境是:技術創造的新機會所摧毀的工作會多於創造的,但也會讓多數消費者得以享受重要產品與服務的較低價格。
那個世界有可能是比較好的,即使勞工的工資停滯,實質的生活水準還是可以提升。

但這個世界的實現幾乎必然意味著社會安全制度得發生明顯的改革。

在一個非常低薪的世界,會有更多人選擇不工作,那必然會對社會安全網造成壓力。
社會將會愈來愈明顯分成兩種人,一種工作以負擔社會福利,一種人靠社會福利維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