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當數位經濟出差錯

 

第7章 一%富人的遊戲場

少數幾個菁英城市最能清楚顯示數位革命如何讓經濟機會集中在少數人身上,以及有心追求更公平分配機會的人所面對的挑戰。
城市的富人是舒適的領地,富人會希望一直維持那樣。

 

  • 距離的生與死

經濟力幾乎總是在地理上高度集中。

城市會繁榮成長,是因為經濟學家所謂的規模報酬遞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城市愈大,生產力愈高。
若沒有愈來愈高的報酬,程式無法擴展到非常大的規模,心儀入者會讓城市變得更擁擠更不愉快,但不會讓本地經濟更有生產力。

大型都會經濟能提供高度專門化的機會,而專門化能提升生產力。
小城市可能只夠支持一些全職的技工,因此他們必須是通才,能夠修理各式各樣的機器。但通才的代價是平庸。

今天,城市仍然因為能傳送無法輕易以電郵或簡訊傳送的資訊而繁榮,亦即數位時代高價值生產賴以為基礎的複雜構想與建設性的行為模式。

都會的稠密很重要,因為近距離有助於散播知識,從而能提升勞工的技能或企業家的生產力。
高技能的大城市很善於提升勞工的生產力。

對於某一類有技能、高收入的人,住在精英城市是有益身心也有利荷包的。
但除了極富有的人,愈來愈少人能進入這些地方。

 

  • 封閉之城

房價也是供需的結果。
這樣的需求在過去一個世代裡大幅提高,理由很明顯,房屋的供給多數時候都未能跟上步調。

房價會提高,大部分是因為建商很難再蓋更多房子。

勞工若大規模、有系統地不當遷移(misallocation)到低生產力的城市,可能讓經濟付出很大的代價。

在富裕城市裡繼續發生更具破壞性的分配成本。
我們已看到,嚴格的供給限制會使得一個地方居住需求的增加轉化為房價的上漲。

 

  •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階級戰爭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與其他住宅法規的存在,是為了在下列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一是因擁擠而產生的經濟利益,一是因擁擠而有時造成的成本。

現實迫使我們承認,繁榮的街區與城市就是利用土地使用分區管制這個重要的方法來保護其獨佔性。

有些人會表現出鄰避行為,很多人相信他們是在保護本地的生活品質,並不表示他們是壞人。
畢竟這代表建立在社會資本之上的公民參與,也是因為有這樣的公民參與,才會讓優質城市裡的優質街區一開始就對個人的生活與專業發展如此具有價值。

但這些人的集體行為會造成很清楚且非常負面的結果。
這是透過排外來保護財富與特權,是地主對於不屬於他們的東西主張財產權:自認有權決定誰可以做他們的鄰居。

當居民合作反對新開發案時,會獲得社會資本的支持。
當開發案的限制促成房價據升,被迫離開的不是富裕的專業菁英,而是較邊緣的家庭。
這時的社區裡,富人以及有志擠身一%富裕階級的人佔據當地社會的比例會大得多。
特定階級在一地區佔據優勢會提高認同感,促進社會資本的深化。
昂貴排外的城市是一座熔爐,打造出非常富有、頑強的菁英專業階級。

社會資本對於身為社群成員的人雖然很有價值,並可進一步提升那些社群的經濟潛力,
同時卻也創造出強大的尋租團體(rent-seeking institution):這個社群會認為她的一部分使命是要排除他人,保護社群的財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