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數位革命與勞力過剩

 

第2章 管理過剩的勞力

若要合理廣泛的感受到經濟改變的益處,被機器人或軟體取代的勞工必須能找到新的經濟利基。

但勞工從衰微的產業重新分配到成長產業的過程,從來都不是很順利。
任何中央政府都無法溫合地將人們從逐漸消逝的就業形式引導到更有發展的形式。

高技能勞工會因為新技術而提高生產力,
這樣的生產力係建立在某種程度的教育和訓驗上,那不是被取代的工廠勞工或甚至多數勞工能企及的。
這些人被迫去競爭那些機器無法作的低技能工作,
太多人謀求這類工作的結果使得薪資變低,更擴大貧富不均。

 

  • 大量就業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早期的工業進步,勞工成了工業機器的一部分,
人力控制是不可或缺的機制,這代表隨著機器的需求增加,維持機器運轉的人力需求也跟著提高。

整體的宏觀技術流程-—如經營全球企業--需要很多略具技能的勞工做好簡單的任務。

今日這類工作非常少。

也許更重要的是,有些新的經營模式是透過簡化某種產業的工作來為無技術的勞工開起機會,
卻也可能製造條件讓那些工作最終走向自動化。

這些低技術勞工操作高生產力機器的就業成長增加,
不太能夠為新加入全球勞動市場的勞工或是在最近的經濟變遷中被取代的勞工創造就業機會,
反倒是創造就業的其他兩個過程會主導未來的勞動市場。

 

  • 因應改變的教育方案及其限制

工業革命尚未消滅技術勞工。
很多工匠因新的製造技術問世而被淘汰,但工業經濟對教育程度量好的勞工很快遍發展出近乎無法滿足的需求。
辦公大樓也是坐滿高技術勞工,管理工作變的愈來愈重要。

關鍵在教育。

人類數千年想辦法利用輪子、滑輪、牲畜動力、蒸氣和電力提升體能,
但在短短一世紀多一點,人類突然動用到很高比例的認知力。(cognitive strength)

技能水準的提高促成快速的經濟成長,二次工業革命建立在電力、化學、汽車等技術上,
如果沒有愈來愈多的技術勞工,便無法有那樣的發展。

技能水準的提升也有助於改善成長的分配,
最後會剩下較低比例的人去競爭那些只需較低教育程度、薪資較低的職位。

透過提生技能改善就業的質與量在工業時代多數時候都很有效,遺憾的是現在已失去動能。
一般而言大專學力仍是通往較高工資的門票,但不像以前一樣通往快速成長的工資。

收入的快速成長持續往收入與技能分配的金字塔更高層級退卻。

正當多數先進經濟體發展到很難讓教育程度更進一步改善時,
要參與最有利潤的經濟領域卻需要愈來愈高的教育程度,高到超乎絕大多數勞工能企及的地步。
有學位的人往往被迫大材小用,過程中迫使更低教育程度的人去競爭更低度技能密集及無利可圖的工作。

適應新技術的重責大任這一次恐怕無法由教育界承擔,
主要得仰賴第三種機制:降低薪資。

 

  • 過剩時代的薪資下跌

便宜的勞工能從幾個不同的方面促成就業的成長。
低薪可以鼓勵人多使用某幾類型的體力或服務性勞動。
低薪資也會抑制公司自動化,從而提升就業。

無論窮國或富國,收入不均的程度多數時候都是惡化的,且沒有什麼趨緩的跡象。

讓人憂心的一個普遍現象是,
相較於其他要素如資產和土地的所有者,流向勞工的收入比例正在下降。「勞動份額」(labor share)
當生產力的成長比薪資更快時,這種衰減的現象是可以預期的。

兩者的差異會讓某些人得到,如果不是勞工,那就會是爭取一國經濟產出的某個其他族群。

事實是,雖然有很多富挑戰性的工作人類具有明顯優勢的,但多數勞工都無法有效地做這些工作。
反之,多數被取代的勞工會便誠去競爭只需低技能的工作。
當尋求這類工作的勞工愈來愈多,薪資便會下降。
弔詭的是,那又會鼓勵公司雇用更多勞工,也就因而比較不會好好把握自動化的機會。

換句話說,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成長會自我設限。

 

下一章會探討技術改變本身是否會緩和勞動力過剩的缺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