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債,連動債,結構式商品,很多種名字。

經歷過 2007~2008 應該是這種商品的巔峰期,經歷過的人應該不陌生。

顧名思義,他不像是我要買股票就買股票,買債就買債。

他會把你的本金分成不同結構。

 

 

在不考慮銀行的手續費,內扣等開銷

通常會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去買債,一部分去買 (賣) 選擇權。

例如你花 10,000,銀行會把其中 9,000 去買債,剩下的 1,000 去操作選擇權。

買債的部分很好懂,就想成是定存,或是零息債券。

而這個商品最麻煩的風險在於選擇權,箇中奧妙其實就在於他連結的標的和他的操作方式。

 

 

通常,如果這個商品,告訴你放滿多久會「保本」。

那矇著眼睛猜,就是剩下的選擇權拿去當買方。 

(如果對於選擇權完全沒概念,請參考上篇 淺談選擇權 (Option) )

所以這種商品很好懂,其實也沒什麼可怕的。

就想成他拿九成去定存,剩下一成去買選擇權,所以定存到期剛好補滿本金,這時候選擇權能不能履約都一定保本。

 

 

另一種商品完全相反,他是賣選擇權。

但是銀行的文宣不會告訴你,通常他們的文字是這樣:

「在 A 和 B 匯率區間介於 M~N,則收益多少,超過區間則可能虧損,... ...,有可能虧損全部本金。」

閉著眼睛想就知道這就是當賣方。

會讓人傾家蕩產的,就是這種,因為賣方獲利最多就是這樣,但是虧損下去沒底線的。

很多人因為過分自信,認為 A 和 B 匯率區間要超出 M, N 之外不太可能,所以認為這種東西很安全,是完全錯誤的!

 

 

其實銀行一直都有在募集這種產品,通常期間視數個月到數年。

如果跟銀行理專熟一點,他們就會問你要不要參考看看。

當然我知道很多人都把銀行理專當成妖魔,但其實了解商品特性後,自然就不會盲目賠錢,也不會害怕了。

 

 

說真的,在台灣的銀行,其實是冒著相對大的風險,賺相對小的利潤啊。

帳管費不能收,靜止戶不准有,法規限制又很緊,還要給你利率匯率優惠,和跨轉跨提手續費。

說真的,很多人沒什麼概念,總覺得銀行是吸血鬼,賺飽飽。

視實上,大多金控的金雞母是壽險單位,銀行有時候甚至是賠錢的。不過這就扯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