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放款人

 

聯準會發揮最後放款人的措施,平息了針對各種金融機構的擠兌,讓金融市場恢復有效運作。
這些措施主要是在2008年秋季推出的,到了2010年3月,多數已功成身退。

隨著金融體系恢復平靜,市場利率回落到較正常的水準,金融機構便再無經濟或財務誘因像聯準會借款。
聯準會的放款方案自然也功成身退。

聯準會辦也最後放款人腳色所承受的財務風險微不足道。
如之前所言,這些放款絕大多數是短期的,而且擔保品支持。

在2010年12月,我們向國會交聯準會在危機期間發放的2.1萬宗貸款的全部資料。
這2.1萬宗貸款沒有一宗違約,我們每一宗都能收回資金。

 


 

貨幣政策

 

到2008年12月時,聯邦資金利率基本上已降至零,傳統的貨幣政策已走到盡頭。
但經濟顯然需要額外的支持。
踏入2009年時,美國經濟仍正快速萎縮。

為了影響較長期的利率,聯準會開始大規模買進美國公債及政府資助企業(GSE)的房貸相關證券。
我(柏南克)想明確的指出,聯準會購買的是政府擔保的證券——美國政府公債,或房利美與房地美發行的證券。

有一點我絕對要講清楚,那就是在即使在正常情況下,聯準會也總是持有大量美國公債。

 

這些行動的最終效果,是壓低了許多(債券)證券的殖利率。
而一如往常,較低的利率有支持、刺激經濟的效果。

因此,這實際上是換了名字的貨幣政策:我們是以較長期利率,而非短期利率為目標。
但壓低利率以刺激經濟的基本道理是一樣的。

 

其實聯準會並沒有真的印鈔票去購買證券。

所謂的「準備帳戶餘額」,他們是商業銀行在聯準會的帳戶餘額,是銀行體系的資產,聯準會的負債,
銀行體系擁有大量此類準備,但他們不過是在聯準會的電子帳目紀錄,
基本上就是閒置在那裡,並沒有在外流通,屬於任何廣義的貨幣供給,而是所謂貨幣基礎的一部分,但他們肯定不是現金。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聯邦政府的支出與稅收手段,貨幣政策則與聯準會管理利率有關。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聯準會在大規模購買資產或量化寬鬆方案下購買資產,並不是一種政府支出。
他不會出現在政府開支中,因為我們並不是真的在花錢。

事實上,因為聯準會持有這些證券可以獲得利息,我們的大規模購買資產行動其實賺了不少錢。
因此,我們的購買資產行動不會增加財政赤字,事實上,能顯著降低赤字。

 


 

復甦緩慢

 

此處(2009-2011年)值得吸收的一個教訓,是貨幣政策雖是非常有利的手段,但他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為了使經濟恢復正常,我們顯然需要其他類型的政策——可能是財政政策,房屋政策,或任何其他相關政策。

因此,聯準會可以降低利率,可以刺激經濟,
但單靠貨幣政策,並不能解決影響經濟的結構、財政及其他方面的重要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