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職能

 

央行是非常重要的機構,協助引導現代金融與貨幣體系之發展,並在經濟政策上發揮重要功能。

央行的使命是什麼?
第一是達到總體經濟穩定
達致經濟穩定成長,避免大幅波動(例如衰退),以及維持通貨膨脹率在低位並保持穩定。
這是央行的經濟職能。

央行的另一職能是維持金融穩定
央行致力維持金融體系正常運作,而特別重要的一點,
便是防止金融恐慌或金融危機,或是在恐慌或危機發生時努力舒緩其影響。

 

多年來,為使經濟在成長與通膨間保持平穩,央行是以貨幣政策為基本手段。

央行處理金融恐慌或金融危機的主要手段則較不為人所熟悉,那就是提供流動資金。
在恐慌或危機時期向金融機構提供短期信貸,有助穩定金融機構,有助舒緩或終結金融危機。
這就是央行所謂的「最後放款人」職能。

 

一般來說,金融恐慌是因為人們對一家金融機構失去信心所觸發的。
為滿足存戶的提款擠兌要求,只能出售放款,或以其他方式套現,但這通常只能打折出售。
銀行還來不及出售放款,存戶就已經上門大呼:「我的錢呢?」
因此,恐慌可能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導致銀行倒閉。
大蕭條時期,便是這樣。

藉由接受擔保品(金融機構低流動性的資產)並提供短期貸款,
央行可以向金融體系挹注資金,支付存戶及短期債權人,讓情勢平靜下來,進而終止恐慌。

 


 

金本位

 

金本位非常重大的一項成本,是大量黃金被開採出來,然後又存進另一個洞裡。
但除此之外,實際經驗也顯示,金本位還有其他嚴重的金融與經濟問題。

在金本位下,經濟年與年之間的波動,比現代時期來的劇烈。
在金本位下,經濟產出和通膨率的波動也大得多。

固定匯率體系中的國家,其貨幣供給若出現震盪或變化,
甚至是推行一套不好的政策,體系中的其他國家將受到波及。

 

金本位的另一個問題,與投機攻擊有關。
一般來說,金本位的央行,保留的黃金準備只是織成全部貨幣供給所需數量的一小部分。
但如果出於某些原因,市場對央行維持金本位的決心失去信心,該貨幣就可能遭受投機攻擊。

英國在1931年就曾遇到這種情況,就像銀行擠兌一樣(拿英鎊向央行擠兌黃金),
英國央行因為並未持有支撐貨幣供給所需的全部黃金,手上的黃金很快便耗竭了。
這實際上迫使英國結束金本位制度。

 

人們還聲稱金本位有一個好處——穩定貨幣價值,維持物價穩定。
但這是指非常長期而言。

事實上,短期內,或許五或十年之間,金本位制度下可能出現很多的通膨或通縮階段,
因為經濟體中的貨幣數量受到諸如發現金礦等因素左右。

 


 

經濟大蕭條

 

1930年代,「清算理論」(liquidationist theory)這種經濟思想得到許多人的支持,
這理論認為1920年代的日子太美好了——經濟擴張速度太快,成長太多,放貸太浮濫,股價升得太高。
過度膨脹的時期過後,我們需要一段緊縮的日子,一段清理所有浮濫現象的日子。
清算理論認為大蕭條是不幸但必要的。

遺憾的是,聯準會面對大蕭條這首度的重大挑戰,在貨幣政策及維持金融穩定兩方面都失敗了。
當時的聯準會希望終止股市投機活動,希望維持金本位,以及相信清算理論。

 

1933年,小羅斯福總統開始執政,
第一件事,是在1934年成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事實上,存款保險制度一建立,美國每年的銀行倒閉數量隨即從數千宗降至零。
另一件事,是放棄金本位。
此舉釋放了貨幣政策,貨幣供給因而得以擴大,通縮隨之結束。

 

這些是關鍵的教訓,
在檢視聯準會對2008-2009年金融危機的反應時,我們應記得這些教訓。

 


 

問與答

 

當時(大蕭條)聯準會認為股價升過頭了,但針對這問題,
只懂得調升利率,未注意到這對經濟的影響。
他們希望藉由升息壓低股市,他們當然成功了!但升息對經濟是有重大副作用的。

沒錯,我們知道,資產價格泡沫是很危險的,而我們希望盡可能處理這些問題,
但如果你可以藉由金融監理手段來處理這問題,那通常是比籠統地升息更精確的方法。

 

我(柏南克)認為,無論是出於實務或政策考量,金本位都是不可行的。

要獲得足夠的黃金,必須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現代世界,你若決心捍衛金本位,就必須宣誓: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無論失業問題變得多嚴重,我們都不會因應情況調整貨幣政策。

一個突出的事實是,(大蕭條時期)較早脫離金本位、在貨幣政策上獲得酌情彈性的國家,
復原的速度遠比苦守金本位的國家迅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DYDY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